当前已进入夏季,气温高、雨水多、湿度大、蚊虫密度高等成为主要的气候特点,各种消化道传染病和虫媒传染病也进入高发季节。
学生发展中心提醒各位同学:在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同时,要重点关注以下几种传染病。
一、手足口病


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常见传染病,常见病毒为EV71型和CoxA16型,全年均可发生,5~7月份为高发季节,学龄前儿童普遍易感。临床上以发热和手、足、口、臀等部位出现皮疹、疱疹为主要表现,少数病例可出现嗜睡、呕吐等重症表现,个别的可导致死亡。
预防控制措施:

1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。不管大人还是孩子都要勤洗手,尤其是成年人在接触孩子之前。
2、做好通风消毒。注意日常家庭卫生,多开窗通风;儿童尿布、粪便妥善处理;儿童使用的物品毛巾、水杯、玩具、衣服等物品要经常消毒,衣服被褥也要经常清洗暴晒。
3、密切关注孩子,一旦发现有发热、出疹等手足口病相关症状要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。轻症的患儿可以在家治疗、休息,当出现高热、头疼、精神差、表情淡漠、肌阵挛、呕吐等重症表现时,要及时到正规医院住院治疗,以免延误病情。所有患儿均尽量减少与其他人群的接触,尤其是避免接触其他孩子,以免引起疫情传播。
4、患病期间,需要在家或医院隔离治疗至该病痊愈后方可返校,不能提前复课,学校托幼机构要把好入学关,以免感染其他儿童。
5、目前手足口病有EV71型灭活疫苗上市,家长可根据需求按照自愿自费的原则到就近免疫接种点接种疫苗。
二、消化道传染病

消化道传染病是由细菌、病毒和寄生虫等引起,以消化道症状为主的传染性疾病。肠道传染病病原体是从嘴吃进去或喝进去的。常见的消化道道传染病有:霍乱、甲肝、戊肝、伤寒、副伤寒、细菌性痢疾、感染性腹泻等,其导致的主要症状有:恶心、呕吐、腹痛、腹泻、食欲不振、发热、头痛、肢体疼痛等。一旦发生肠消化道传染病可疑症状应及时到医院的肠道门诊就医,不要在家中盲目用药,避免抗生素对一些病毒引起的感染无效,以免延误病情。
预防控制措施:

1、饭前、便后和加工食物前要用肥皂水、洗手液等清洁剂认真彻底洗手,防止病菌经手入口。
2、喝开水,不喝生水,不使用不洁的水漱口、刷牙,洗食具、水果、蔬菜和其他食品。
3、吃剩饭菜要放在冰箱储存,不要吃未在冰箱储存或储存时间较长的食物,冰箱内短期存放食品,食用前要蒸煮热透;水产品烹饪时间要充足,不可生食。
4、尽可能不要在路边摊或卫生条件差的餐馆进餐,在外尽量少吃凉拌菜和肉类烧烤食物。
5、加工凉拌菜时要生熟分开,要用专用的熟食案板、刀具和专用盛放容器,避免交叉感染。
6、生吃瓜果蔬菜要洗净,先用清水浸泡,然后使用清洁水多次冲洗,一些带叶、带根的蔬菜,要特别注意根部的清洗,葡萄、草莓等水果在冲洗的过程中,用手轻轻地洗刷表面。
7、一旦出现腹泻、呕吐,尽早到正规医院肠道门诊就诊,以便得到及时、正确的治疗和处理。身边有腹泻患者或家人腹泻时要注意饮食隔离,做好餐具的消毒,尤其对患者粪便、呕吐物等要做好消毒处理,避免造成水源和食物污染。
三、登革热

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,主要通过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(俗称“花斑蚊”)叮咬传播一种急性传染病。
我省的德宏、版纳、临沧是登革热老疫区,发生登革热暴发的风险较高,登革热是登革病毒经蚊媒传播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。本病由伊蚊传播,故流行有一定的季节性,一般在每年的5~11月份,高峰在7~9月份。临床特征为起病急骤,高热,全身肌肉、骨骼及关节痛,极度疲乏,部分患者可有皮疹、出血倾向和淋巴结肿大。
登革热目前没有特效治疗方法,主要采取对症治疗和支持疗法。
预防控制措施:

1、消灭蚊虫孳生场所:翻盆、倒罐、填堵竹洞、树洞,消除一切形式的小积水。
2、对户内、外各种水缸加盖:每隔3~5天换水及彻底刷洗一次,以清除杀灭水缸内壁幼虫及蚊卵,或在水缸中放3~5条吞食蚊虫的鱼类。
3、花瓶、盆景等水生植物每 3~5 天换水一次,并冲洗根部。不在露天堆放废轮胎,或用塑料布覆盖,不能有积水。
4、对难于清除的非饮用水容器积水,可投洒废机油类或缓释杀虫剂。
5、做好个人防护。出现疫情时,应穿着长袖衣服及长裤,或在皮肤上涂防蚊药。白天、晚上睡觉应挂蚊帐、点蚊香,防止被蚊虫叮咬传染。
预防夏秋季传染病,关键要做到以下几点:
一、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,搞好饮食和个人卫生,防止病从口入,饭前便后要洗手,不吃腐败变质变味的食物,不喝生水,不吃生冷不洁食物,生熟食品要分开,不吃苍蝇污染的食物。
二、要加强体育锻炼、增强个人体质,每天定时开窗通风、呼吸新鲜空气,减少不必要的公共场所聚集活动。
三、要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,清除孳生蚊虫的周围环境,改善生活环境卫生状况,配备纱门、纱窗、蚊帐等防蚊蝇设施,做好生活饮用水卫生。
四、要及时和全程接种有关疫苗,提高自身免疫力。
学生发展中心